招生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会考网 - 会考 - 福建会考 - 正文-

2014年福建会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

来源:2exam.com 2013-9-11 9:26:45

2014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
(试 行)

一、命题依据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和《2014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地理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突出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学习方法的考核,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4.时代性原则。命题结合时代要求,突出新情境、新材料、新设计的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地理学科与社会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三、考试目标与要求
1.知识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与要求是指《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会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对知识的要求依次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知识目标 具体测试要求
了解
 要求对所列地理基础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
理解 对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地理事物及现象有正确的理会,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如解释或说明)问题。
应用
 将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运用于新情境中,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2.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
测试目标 具体测试要求
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试题的文字和地理图表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提炼地理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进行分析和整合。
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 能将所学的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能够准确运用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解答地理问题。
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方法
 能够初步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初步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思维方法。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正确表述地理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3.情感目标与要求
情感目标 具体测试要求
认同 学生完成由“知”到“信”的转化。在测试中表现为能够表达感受、态度,并进行价值判断等。
领悟 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观念等。在测试中表现为能结合实例运用正确的信念、价值观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并且能做到举一反三地加以应用。
三维目标作为有机整体,主要通过知识为载体,综合地进行考查。
四、内容与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科目)学业基础会考考试的内容为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个模块的内容。其考试内容及要求如下:
地理1
1.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绘制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了解太阳系模式图,并能确定地球在其中的位置;分析太阳系八个行星的比较数据,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用科学的宇宙观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了解太阳的外部结构及其主要活动类型,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线,绘制、标识地球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概括地核、地幔、地壳、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的主要特点;正确认识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结合实例说明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含义;能绘简图说明并设计实验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并能绘简图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的规律;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应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特点;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发生的领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理解洋流的形成动力;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某一自然地理要素怎样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含义;分析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应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理解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山地垂直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了解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了解某一自然资源的分类;了解某一自然资源的作用;运用资料分析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了解某种自然灾害(如台风、寒潮)的主要成因与危害。
地理2
1.人口与城市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了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了解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异;掌握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运用人口资料,能用图表表达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资料,比较不同的人口发展模式的地区差异。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比较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概念的区别。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城市功能分区;运用实例,理解城市的空间结构特点,并解释其形成原因;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应用所收集的资料分析城市的发展。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能以某个区域内的城市(镇)为例,分析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合理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针对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也不同。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主要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工业区位选择及工业地域的形成;分析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了解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比较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会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的影响;理解不同地形类型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结合实例,分析商业街、商业网点的区位因素。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经历的阶段和各阶段主要特点。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结合实例,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基本原则;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结合实例,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结合生活实例,应用可持续发展观念,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或解决有关地理问题。
地理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了解区域的含义。
从概念和特征两方面说明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比较两个区域在地理环境、区域发展的差异;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运用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解释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分析比较相同的自然条件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的影响;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的。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理解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含义;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了解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2.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理解荒漠化及森林、湿地的概念;分析区域存在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发生的原因;分析区域在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运用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阐释人与环境、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并能根据实际提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或措施。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理解与流域有关的概念;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所依托的地理背景、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应用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根据实际提出对流域开发、综合治理的看法或建议。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了解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商品粮基地建设;分析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运用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阐释人与环境、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并能根据实际提出区域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或措施。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理解能源和矿产资源概念;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评价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基地建设、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发展方向;联系实际提出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主要问题与对策措施;运用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阐释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动力和发展规律。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运用案例分析法了解遥感(RS)的概念;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概念;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五、考试形式
1.考试形式:笔试、闭卷。
2.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六、试卷结构
1.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2.选择题占50%,非选择题占50%。
3.试题易、中、难比例为:8∶1∶1。
容易题,难度值0.80以上,占80%;中等难度题,难度值0.6~0.8,占10%;
稍难题,难度值0.4~0.6,占10%。
全卷难度值:0.80~0.85。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资料库
    ·2013年上半年批准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
    ·2012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高校本科
    ·2012年度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本科新
    ·2012年同意设置的国家控制布点的高校本
    ·2012年度经教育部备案的高校本科专业名
    ·2013中国一流大学名单(艺术体育)
    ·2013年中国一流大学名单(公立院校)
    ·2013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名单揭晓
    ·985工程高校名单
    ·211工程高校名单
    ·2012中国大学文学本科A++级专业学校名单
    ·2012中国大学排行榜教育学本科A++级专业
    ·2012中国大学排行榜法学本科A++级专业学
    ·2012中国大学排行榜经济学本科A++级专业
    ·2012中国大学排行榜哲学本科A++级专业学
    ·2012中国大学排行榜医学本科A++级专业学
    ·2012中国大学农学本科A++级专业学校名单
    ·2012中国大学工学本科A++级专业学校名单
    ·2012中国大学理学本科A++级专业学校名单
    ·中国军校名单一览表(一本,二本,专科)大
    ·全国各省市县教育局教研室网站大全
    ·2012中国大学排行榜本科教育排行
    ·2012中国大学声誉排行榜发布可参考
    ·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第八批省级重点专业
    ·福建省2012年具有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资格
    ·2012同意撤销建制的高等职业学校名单(
    ·2012教育部同意备案更名合并的高等职业
    ·2012年同意备案新设立的专科学历教育高
    ·截止2012年3月29日独立学院名单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西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江西科技师
    ·陕西教育学院更名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更名为新疆警察学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更名为普洱学院
    ·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广
    ·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转设为武昌工学院
    ·东北石油大学华瑞学院转设为哈尔滨石油
    ·教育部关于同意在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
    ·广西工学院与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
    ·山东经济学院与山东财政学院合并建立山
    ·在重庆教育学院基础上建立重庆第二师范
    ·四川教育学院转制改建为成都师范学院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兰州工业学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设置成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桂
    ·重庆警官职业学院升格后使用重庆警察学
    ·在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基础上建立昭通
    ·2012中国大学管理学B级以上学校名单(其
    ·2012中国大学艺术学B级以上学校名单
    ·2012中国大学自然科学排行榜
    ·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新疆
    ·同意贵州财经学院更名为贵州财经大学
    ·同意陕西教育学院改建为陕西学前师范学
    ·教育部关于同意筹建贵州理工学院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同意在甘肃联合大学基础上筹
    ·贵州省教育厅办公室2012年高等学校青年
    ·江西省2011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
    ·江西省2011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
    ·2012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前350名
    ·2011福建获准招生的23所本科和9所独立学
    ·2011福建获得招生资格的53所高职院校名
    ·2011年中国大学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
    ·2011年中国大学科学贡献力排行榜
    ·2011年中国大学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奖排行
    ·2011年中国大学Nature&Science论文排行
    ·2011年中国大学国家重大技术发明奖排行
    ·2011年中国大学国家重大科技进步奖排行
    ·2011年中国大学国家专利金奖排行榜
    ·2011年中国大学社会科学贡献力排行榜
    ·2011年中国最受媒体关注大学排行榜
    ·2011年中国最受媒体关注独立学院排行榜
    ·2011中国最受媒体关注民办大学排行榜
    ·2011年中国大学排行榜501-600名
    ·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401-5
    ·2010年全球大学排名榜top301-400
    ·2010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上海交大
    ·2010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TOP500上海交大
    ·上海交大2010年全球大学排名榜top1-100
    ·2010中国大学评价前100名名单
    ·2010中国36所研究型大学名单排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